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客服热线400-123-4567
新闻动态

推巨石上山的人 | 碳路者故事完美体育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16 03:51:48    浏览量:

  世人皆觉得西西弗斯推巨石的故事无望而辛苦,但故事的主角却成为加缪推崇的英雄。

  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了众神而遭受惩罚,被迫将一块巨石推上山。然而每次行将抵达之际,巨石就会滚下山坡,即使到了山顶,巨石也无法稳定存在,又重新滚回山脚。西西弗斯因而需要重新推它上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做功。

  世人皆觉得西西弗斯推巨石的故事无望而辛苦,但故事的主角却成为加缪推崇的英雄。

  2023年,碳阻迹成立12周年之际,在碳阻迹官方公众平台发布的一篇稿件中,西西弗斯被用来指代朋友们眼中的晏路辉——碳阻迹的创始人。如果碳行业的历史是那颗巨石,那过去12年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或多或少都有些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特质:执着、热忱、清醒,相信自己,永不停歇。

  作为行业的同行者、见证者,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议题之下,晏路辉与碳阻迹一起,始终为碳减排、为实现碳中和而不懈前行。

  当然,若把西西弗斯的故事换一个视角,气候临界点就像山顶,一旦越过了这个点,石头就会急速滚落,不可逆转,不受控制,且加速进行,挡都挡不住。正是意识到气候环境面临的紧迫挑战,刘栋创办了关注气候变化的电子月刊《临界点》。

  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指出,全球气温上升加大了气候系统达到临界点的风险。科学家警告气候灾难的临界点已然逼近,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可能发生“叠加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冲击。

  其实警钟已经多次敲响。近年来,地球遭遇了多次非同寻常的极端天气。历史级别的高温天气时常出现,山火也因此而更加频繁,从亚马逊森林,到加州的野火,高温干旱出现的纬度不断向北移动;而在另一些地区,罕见的极端降雨导致洪灾,巴基斯坦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淹没,在中国,郑州的暴雨也历历在目。

  其实,这些连续的极端灾难性事件之后,没有人能笃定其根源背景都是气候变化。但作为其中的可能性之一,它确实值得人深思。时隔数年,澎湃新闻记者刘栋再次感受到气候变化的步步紧逼。他曾是国际新闻驻外记者,早在2015年就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而今,气候议题的紧迫性需要被更多人关注到。2023年1月,由刘栋参与创办的《临界点》在澎湃新闻上线,这是国内主流媒体中首个专门关注气候变化的电子月刊。

  面对人类的共同危机、当今时代的“根本性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在尽己所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当环保和绿色成为中国发展的主线之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加速上演,并为我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带来空前机遇。

  过去十几年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朝阳产业,有一群人,在蛮荒时期默默耕耘,潜心蓄力,在政策的东风到来时,乘风破浪,厚积薄发;也有一群人,每每走在公共事件的最前线,用笔和镜头记录当下、眺望未来,让受到气候影响的个体故事为更多人所知,让探索应对气候危机的适应之道和解决办法进入主流视野。

  这是一间“碳中和”办公室。地毯是用废弃的渔网做的,家具都是淘来的二手商品,日常使用的空气净化器只租不卖,可以被循环利用很多次。每每参加行业会议,展台、桌椅、物料等都能被重复利用——2023年,晏路辉坐在这里,讲述这间办公室背后的历程。作为碳阻迹创始人,他的故事颇带着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色彩。

  2021年5月10日,碳阻迹宣布获得由高瓴领投、经纬中国跟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在碳管理行业里潜心默默熬了十年,他终于迎来了曙光。

  上午十点,融资消息刚刚发布,便迎面撞上了各路资本的“狂轰滥炸”,公司的座机响个不停,电子邮箱也快挤爆了,不断弹出新邮件,晏路辉个人的手机电话一个接一个。更有甚者,许多非常顶级的投资机构创始人、高管直接带着公章登门拜访,表示现场可以再加一轮投资。

  在接了一百来通电话后,他决定索性躲起来。那天下午,他驱车来到了西山,独自在山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当下的状况愈是“梦幻”“魔幻”,愈是需要冷静思考,想清楚。再次返回车上,打开被故意留下的手机,已有900多通未接来电。

  公司成立十年,这是第一次融资。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阻迹就这样撞上了历史级的、行业破圈的疯狂关口。

  面对资本的疯狂,晏路辉表现出了一如低谷时期的定力。他是计算机硕士科班出身,曾就职于世界上第一家碳足迹咨询业务公司Best Foot Forward(以下称“BFF”)从事研发工作。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第一次宣布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让已在行业有所积累的晏路辉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2009-2011年间,他多次往返于中英两国,观察国内市场的变化,在与国内碳交易所的创始人们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到了大家的信心和希望。

  “当时,金融危机导致欧洲经济活力广泛下滑,本地企业生产萎靡,排放减少,相关的咨询业务也受到影响。与之相对,国内要践行减碳承诺,必会催生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晏路辉隐约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时代机遇——中国的企业也缺少一家能够帮助他们量化碳排放、减少碳排放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数次回国调研后,确如他所想,国内在碳测算和碳排放管理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创业大有可为。

  他确信这是一个前景无限的赛道,也相信中国市场的潜力,于是义无反顾地上了车。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北部市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随着时任法国外交部长、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手中的绿色小槌落下,巴黎气候协议正式达成。和六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不同,巴黎气候协定在签署首日便得到175国的支持,表明各国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了普遍的政治共识。《巴黎协定》约定,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巴黎协定》通过时,刘栋还是某媒体的驻欧洲记者。这场大会被刘栋视作他近距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起点。

  2011年,晏路辉拿着工作以来攒下的2万英镑,和10万元海外归国留学生创业补助,以及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一间办公室的一年免费使用权,回国创办了“碳阻迹”。

  彼时国内市场寡淡,碳排放管理行业依然如待垦的戈壁,鲜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碳中和”,“碳阻迹”步履维艰。钱烧得很快,一年多后,创业资金已所剩无几,办公室也不再免费,他和合伙人索性退租开始在家办公。几个月之后,合伙人也因家庭原因选择了离开碳阻迹,公司只剩下晏路辉一个人。

  最初的两年,他每天凌晨敲代码写碳排放管理软件,却什么都没卖出去。有那么一两天,他一度绝望到连找工作的简历都准备好了。困境中,他想起在英国辞别前东家时老板对他的劝诫,“要是真的想在这个行业创新,做下去,先要做好三年没有收入的准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BFF成立于1997年,也花了三年时间才赚到第一笔收入。

  对国内双碳行业发展潜能的长期看好,让他难以言弃。他想,“我这条路还没有走到死路。”临近过年,他在心里暗暗鼓励自己——再试一下。

  拓荒需要定力、智慧、耐心。没有工作时,晏路辉就着力挖掘和积累资源。为了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他常常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看行业研报;踊跃参加联合国的线上项目,做IPCC的报告评审,研读低碳领域的专业报告,在行业论坛积极分享交流、建言献策……这些努力即便无法立即转化为订单,却也帮助晏路辉和碳阻迹逐渐建立起了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碳圈里,渐渐有了晏路辉这一号人物,他也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起一些资源。

  破局便发生在这一年。2012年接近年末时,晏路辉选择调整业务模式,将碳阻迹从碳管理软件转型做碳培训、碳咨询服务。一次碳圈社群的线上分享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主动向他发出邀约前往当地做一次线下培训。这是公司的第一笔生意——培训收益有3000块,往返机票花了5000元。为了做成这个项目,他们飞过去了。项目结束,尽管公司净赔了两千块,但总算是开了张。

  这次“开张”为碳阻迹带来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晏路辉明确了当时市场对双碳服务的真实需求。“那个阶段,很多企业对双碳的了解还很有限,市场都还是白纸一张,你很难直接卖给他们一套软件,人家没有这种需求。相反,他们更需要的是咨询和培训服务。”在针对性地调整了业务方向后,碳阻迹开始在市场上打开局面。

  2013年起,碳阻迹陆续接到了一些项目,如帮企业做软件、网站,进行咨询、出具报告,每单收入3万到5万不等。靠着一些NGO和基金会的订单,碳阻迹捱过了最难熬的阶段,进入到了常态化盈利的阶段。

  而回国之后的刘栋,也在迷茫之中渐渐摸索,找到了方向。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半径逐渐从国际谈判桌扩展到了大众生活。在郑州暴雨的现场,他遇见了一位志愿者,对方不经意发出的疑问让刘栋颇为触动,“遇到这样的极端天气,好像所有的人都会默认这是一场天灾,觉得是运气不好、命不好,就是碰到了。似乎从来没有人追问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灾呢?”

  2023年6月,一项刊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指出,在1996至2021年间,加州北部和中部森林的夏季烧毁面积增加了四倍;预计到2050年,加州夏季林火的燃烧面积或平均增加50%。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事件,未来这类事件将出现得更频繁、更强烈。“曾经人们印象中‘千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未来可能十年甚至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对此类事件跟进越多、研究越深,刘栋越感慨。

  气候变化的危害不只表露在气候层面。比尔·盖茨量化了气候危害带来的风险——“一场比新冠疫情致命五倍的危害正在袭来。”

  2022年6月,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刊载了一项名为“气候变化增加跨物种病毒传播风险”的研究报告。其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栖息地遭破坏迫使动物迁徙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增加,病毒外溢不断增加且已经在发生,并将在未来50年内加速。气候变化正在创造一个新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时代。

  在日常采写过程中,刘栋和同事们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当前问题的紧迫程度并不相称。在此背景下,《临界点》上线。月刊希望通过形成持续的、深入的、全方面的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包括全球各地当月最重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资讯,介绍最新气候科学研究成果和气候活动,对权威气候专业人士的专访,解读国际气候治理谈判进程,讲述受到气候影响的个体故事,以及探索应对气候危机的适应之道和解决办法。

  国内的低碳转型进程在逐渐加速。2013年6月17日被确立为首个“全国低碳日”。次日,中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在深圳启动,中国碳排放交易进入运营阶段。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也陆续启动了碳排放交易试点。

  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不少企业找到碳阻迹,希望能够请碳阻迹核算碳排放量,提供核算报告、开发小程序、设计碳减排方案等等。

  晏路辉并不认为创业有所谓的最佳时机,“创业绝不可能一帆风顺,比业务增长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对挫折的承受和应对能力,挫折会磨练你的心智。如果早期缺失了这个过程,将来遇到更大的风浪,就很难招架。正是有了那段至暗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当机会来了,我们才能找得到、接得住。”

  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快马扬鞭般让行业持续升温。很多人将碳中和作为一条百万亿的史诗级黄金赛道,越来越多企业愿意真金白银地投入到碳减排的事业中来。

  碳阻迹的公司使命之一是“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在晏路辉的设想中,碳中和及碳减排的未来一定需要从企业延展至个人。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碳排放量约每年7吨。根据碳阻迹2020年发布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费低碳潜力分析》报告,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践低碳消费,个人年均减排潜力超过1吨。寻常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会带来改变,“比如回收1公斤的衣服会减少5.35千克碳排放,每光盘1次会减少147克碳排放。”晏路辉的脑海里有许多这样的数据。

  但晏路辉一直信奉,低碳这件事,不应该被“神化”——它首先是要尊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逻辑的,并不能因为低碳这件事而让所有人变成苦行僧,让大家回到原始社会。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开端一般,晏路辉觉得,碳中和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它也具有这样的潜力,“会让所有的行业重新做一遍”。

  “虽然碳中和是一个宏大的全球议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个体都行动起来”,晏路辉呼吁。

  从2009年进入双碳行业,晏路辉经历了行业从荒芜到台前,这是行业跌宕发展的14年,也是个人创业沉浮的14年。作为创业者,他幸运地选择了一个好的赛道,成功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了这条赛道中最有活力的“赛车”,并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为一个好的“赛车手”,和团队一道为共同的使命不断努力着,笃定地为这个行业而持续投入下去。“双碳”是他的工作和信念,也铺就了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阶梯。

  “过去,围绕气候变化的选题常被媒体视作‘流量杀手’。如果标题出现‘气候变化’,大多数读者都不会点进去,他们会觉得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显现出来,也是几百年后的事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气候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且在不断加剧,其破坏作用不分国界,最终会作用到每一个人身上。”在刘栋看来,媒体只在灾害发生后去追踪是远远不够的,创立《临界点》的初衷就是希望对气候变化议题保持深入、全面的关注,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致力于唤醒公众对气候问题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知。

  刘栋媒体经验丰富,他深知要做到这点挑战很大。“平时风平浪静时,公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更吸引眼球的话题带走。我们怎么做月刊能吸引大家对这类议题的关注,这对我们的选题和报道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挑战固然存在,但刘栋很看好双碳这条内容赛道。随着公众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普遍提升,这片内容蓝海一旦能趟出条路,未来将愈发广阔。刘栋觉得,这跟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境类似,“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但好消息是人类并非束手无策。我们既有应对的方法,也有应对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应对的意愿、决心和行动力”。

  身为记者,刘栋时常在一线直击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而残酷的现实,但他更愿意做一个乐观的行动者。他至今还记得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说,我们总是希望社会能五十步一百步地前进,但这通常很难实现。那我们不妨试着十步二十步地前进,如果这样也很难达成,就一步两步地努力前进。只要在向前,只要在行动,前方就是希望”。完美体育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 服务热线:400-123-4567 电子邮箱: admin@bhk14.com

公司地址: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广东省完美体育,拥有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的净水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中集产销研,服务一体的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广东省...

Copyright © 2012-2023 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